民宿业发展陷入冰火两重天

浏览量:185 时间:2017-10-19
摘要:这是一个至今都没有统一定义的行业。在日本,民宿是指“家族经营,工作人员不超过5人,房间10间,可容纳25人左右,且价格并不贵之住宿设施”。但在大陆,民宿却大多不是“家族经

        民宿 因人格化而不同
        这是一个至今都没有统一定义的行业。在日本,民宿是指“家族经营,工作人员不超过5人,房间10间,可容纳25人左右,且价格并不贵之住宿设施”。但在大陆,民宿却大多不是“家族经营”,而是投资者租用农宅经营。
       民宿是三星级以上的农家乐,并突出了住宿功能,是升级版的农家乐,具有农家的外表,小资的内在。
       在开始众筹创始人徐建军看来,民宿因主人的人格化特质而区别于一般的精品酒店,主人和客人可以直接交流沟通,有人情和温度在其中。在这个主打生活风格的众筹平台上,民宿是最重要的产品形态之一。
这种人格化特质也得到了“段王爷”的认同:“民宿就是主人志趣品味的延伸和放大。”开出莫干山的那家民宿之前,这个爱写诗的文艺青年已在杭州青芝坞开出三家民宿。民宿里的书画展室、摆满古书的书架,就是这种志趣品味的延伸和放大。
        刚开民宿的那年,“段王爷”的民宿几乎全年满房。此后伴随青芝坞民宿数量的激增,入住率有所下滑,但仍然有85%—90%的水平。市场对民宿这一业态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。对他而言,盈利不是什么问题。需求 丰富而多维
       “星级酒店整洁干净、服务规范和标准化,但是价格较贵;农家乐价格实惠、亲近田园,但在设施和服务形态上比较初级;而民宿则是两者之间的折中和平衡,恰好满足了消费升级个性化和高端化的需求。”杭州八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骞认为。他经营着一家为农家乐和民宿导流的网站。
        可需求和现实之间的裂缝却无处不在。市民杜女士就没能从民宿中收获她想要的心理体验。“我在莫干山住过两次民宿,一晚上一千多块钱,感觉不太值,潮气很重,小碎花的被单你都不知道干不干净,住宿以外的附加服务几乎没有,花同样的钱还不如住星级酒店。”
        而针对民宿所提供的服务,41%的游客希望民宿能提供当地的特色餐饮,27.4%的游客希望民宿能提供特色客房;14.6%的游客希望能提供朴实的导览解说服务,12.5%的游客希望民宿有特色的建筑,3.4%的游客希望民宿能代购土特产品。现实 热潮里的寒流需求真实地存在着,就像一座富矿,引来掘金者无数。
        不仅如此,行业里的“军备竞赛”也在升级。“圈子里有人一个手工打造的凳子都要2000元,从加拿大运回来,那整个房子装下来得花多少钱?农舍所有者坐地起价,民宿投资者也扎堆进入、大手花钱,大家都不理性,怎么赚得了钱?”
        民宿经营最难的就是差异化,而密集涌入的经营者在推高成本的同时,也加剧了同质化。投资热与盈利难交织的根本原因是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。“如果只是找个地方住,星级酒店服务更规范、更可预期,我凭什么来你家住?没想清楚这个问题,不要轻易进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