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宿:连锁化是块难啃的骨头

浏览量:171 时间:2017-04-28
摘要: 中国民宿从2013年开始火爆,2015年到2016年更是进入“光速”发展阶段。据相关统计数据,截至2016年底,客栈民宿线上注册量总数达到四万八千家,较2015年增加近六千家。

       中国民宿从2013年开始火爆,2015年到2016年更是进入“光速”发展阶段。据相关统计数据,截至2016年底,客栈民宿线上注册量总数达到四万八千家,较2015年增加近六千家。
       以中国民宿******之地莫干山为例,借宿CEO、被称为“莫干山民宿第一人”的夏雨清回忆,2013年当地还只有10家民宿,到2015年增至300多家,2016年底达到800家,预计2017年将达1000多家——而莫干山民宿的饱和量应该是700家左右,未来必将优胜劣汰。
       实际上,2017年之初,对于中国民宿行业的担忧与悲观就越来越多,认为民宿市场陷入不盈利困境,网传95%的民宿都在赔钱,预示着民宿热潮正在逐渐减退。
       “95%的民宿都在赔钱,说起来也没错。”夏雨清解释,“因为大部分民宿是2014年后才出现的,还处于投资回收周期内。”民宿本来也不是暴利行业,一般收回成本需要3-5年,不过只要平均入住率达到30%就能盈利。此前,对民宿暴利的过度宣传本身就是对市场的误解。
       在业内人士看来,民宿产业未来前景值得看好——随着国内文旅产业、回乡经济的发展以及休闲度假消费的不断升级,未来长达10年甚至20年内,民宿都将是一个值得长期投入的新型行业。
政策与资本双重助力
      无疑,这是中国民宿最好的年***,整个行业都在蓬勃发展。随着全民休闲度假时***来临,度假消费升级,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标准住宿业态,民宿站在了旅游业创新升级发展的风口,获得“政策暖风”和“资本青睐”双重助力。
       2015年11月,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******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》,首次点名“积极发展客栈民宿、短租公寓、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”,令长期处于政策空白与监管灰色地带的民宿成为“正规军”。以江浙沪为首的各地方政府,更是在2016年纷纷推出各项关于民宿的管理细则。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民宿视为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入口,开始积极为民宿提供各种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。长久以来,困扰民宿投资者的土地纠纷和证照不全的痛点得到解决。不过,对于民宿的发展观念、支持力度、专业程度、管理方法等,各地政府发展并不平衡,因此双方的合作依然处于漫长的磨合期。
       与此同时,民宿领域也成为资本的青睐。各种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,这几年携程、美团、首旅如家以及地产商们纷纷看好民宿领域,希望利用资金、流量及管理优势,分得一口蛋糕。夏雨清说,资本在民宿领域看到了机会,蜂拥而入,能直接助推民宿的发展。在此之前,民宿要获得投资非常艰难,风投看不上,又无法获得贷款,唯一的融资模式只有众筹。
       然而,民宿偏偏又不是一个靠钱就能解决的行业。这些商业巨头投资民宿,或者另有目的,或者雷声大雨点小,比如地产商希望通过民宿品牌来拉动周边地价,一些经济型酒店集团和旅游预订平台进入民宿领域,或者是为了流量变现,或者是为了转型寻求新的盈利点。有业内人士预测,在资本的影响下,部分民宿会与旅游地产结合,但是前途未卜,而资本过热也会造成大量的空置。
明年民宿行业必将洗牌
       2017年,国内民宿还会继续增加,一大批项目正在落地的路上。但是,2018年,民宿行业必将洗牌。这几乎是业内人士的共识。
       “过度饱和、盲从、产品单一、专业人才匮乏是当下民宿行业的短板。”酒店行业品牌资深运营、前几何民宿运营总监汪春蕾说。在她看来,国内民宿更多是作为商品来投资,缺乏民宿的精髓——主人文化和在地文化,而这恰恰就是民宿真正的价值。比如,中国台湾、日本的民宿很多都结合当地的人文和乡景去展开一些活动,但目前国内大多数民宿只把功能局限在住宿上。此外,专业民宿设计和运营人才的匮乏,更是阻碍未来民宿升级与连锁化发展的最大痛点。
      同时,汪春蕾也认为,正是这些痛点和短板,促使中国民宿在产业化的道路快速发展,除了民宿产品本身的品牌化和连锁化,更重要的是,还形成完备的民宿行业产业链——从民宿融资平台、管理平台、预订平台、民宿学院到相关培训、管理、设计咨询公司,甚至出现了网红体验师职业群体。
      此外,民宿品牌将告别单打独斗,以集群方式落地,聚合成多业态群落生态圈,自成闭环。在这些散布大江南北的集群里,都会有多家民宿入驻,也有餐厅、咖啡馆、茶室、书店及文创等业态空间。